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飲酒·其五(陶淵明·魏晉)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1-24 19:03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爲『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xuān

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注釋
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譯文
問我爲什麼能這樣,只要心中所想遠離世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注釋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爲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jiàn南山。

譯文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帘。

注釋
悠然:閒適淡泊的樣子。
見:看見,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huán

譯文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注釋
山氣:山間的雲氣。
日夕:傍晚。
相與還:結伴而歸。相與:相交,結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譯文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達。



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爲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爲『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爲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爲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4]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爲『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爲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爲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爲『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爲『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爲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爲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爲同一。

『採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閒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麼,張戒所說的『味』是什麼呢?爲何說『此味不可及』呢?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爲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眾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藝術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閒至靜』者才能寫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爲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爲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此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隱田園後的悠然自得心態,體現出陶淵明決心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後回歸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態度和生命體驗。此詩以『心遠』綱領全篇,並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態。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隱後適意自然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這首詩就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

1、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歷代詩歌選】: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雅瑟,舟東.【最美麗的古典詩詞大全集】:新世紀出版社,2012年:188-189
3、【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3-555頁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